今天教科培来学校调研——听课,我刚好有空,就跟着专家听了两节课。
(资料图片)
第一节是初一的数学课,任教者是本学期刚刚来我校的周希林老师,原来是高中数学老师。他授课内容是有理数混合运算测试的讲评课,主要针对试卷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。我过去的时候,他已经开始讲课,但没有在黑板上书写课题,这不合适。他是先给出了6道小题,叫学生上黑板来完成,我想他是希望重现学生在卷面的典型错误,然后有针对性的纠正。如下:
这些题目的完成情况喜忧参半,有对有错,请同学来说明为什么错?有人说,先确定符号,再把绝对值相加减,于是周老师强调:与小学的计算相比较,现在“符号”是关键问题!
接下来给出一道混合运算的错例,如下:
问:这道题做得对不对?学生答:不对!再问:错在哪里?学生答:运算顺序不对!
于是强调:有理数混合运算中,先乘除,再加减,在单纯的乘除法中,会有“奇负偶正”的说法,不能乱用。这些规则在计算中必须遵守,否则必错无疑!
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正确解答:
周老师在这里还着重强调了后面
要先加上中括号,而且前面“-”是运算符号,但我认为这里可以理解为“-60”的性质符号。因为这两种理解都不影响运算结果。以上是学生卷面出现的第一类错误:符号确定和运算顺序。
接下来是有关“运算律”的典型错误,先引导学生复习了运算律:
他在这里还特别指出: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,遇到减法要变成加法,遇到除法要变成乘法,这很重要!还有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常常用错,不少人会自己发挥,创造性的应用!错例如下:
这里显然没有遵守遇到除法先变成乘法的原则,所以算错了!纠正如下:
还有一道用错分配律的题目,错例如下:
还有一种错误的做法,如下:
改正如下:
最后有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:错例如下:
改正如下:
就这样一节试卷讲评课的想法,对于初一刚刚接触有理数运算的学生来说,十分必要!但有一些细节笔者认为还需加强:1.课题要写;2.解题时要写“解”;3.板书应该更规范,周老师一节课基本在中间两块黑板上书写,并且擦的很快,而且纠正直接在错例的题目上写,用同样颜色的粉笔,易混淆。
第二节课听的初二平面几何的内容,李嘉平老师在初二(4)班上,12.3角平分线的性质(2)。
一上课,李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了两个内容:(1)尺规作图:作一个角的平分线;(2)角平分线的性质,具体的画图过程和文字叙述利用PPT打在屏幕上。紧接着,屏幕上给出一个思考题:
一个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,这个点是否一定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?并且在屏幕上给出了已知、求证以及图形。
这里的处理他是先让同学分组讨论,然后分享成果。
叫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的思路,李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了关键的证明步骤,说明这个命题的证明是利用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来完成的。但他在书写的过程中,先写了两个垂直的条件,接着就写在Rt△ODQ和Rt△OED中,这里缺少了一步:∠ODQ=∠OEQ=90°,不知道是忘记了,还是什么原因。
接着给出了定理: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,同时给出了符号语言和图形表示。但他在这里并没有强调,一闪而过,就给出了一道应用题。
这里笔者认为,至少应该强调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的规范表达,以便于同学在解题过程中正确运用。
应用题如下:
后面还给出了两道证明题,当然都涉及角平分线的判定的应用,但感觉时间比较赶,后来到下课前5分钟做小测时,笔者在附近巡视发现:有不少同学对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内容并不熟练,具体表现是:
填空题:到角的两边 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。
有人写“距离”,有人写“相等”,还有人写其他内容的,可见对定理的关键字并没有深刻的印象,这需要反思;是否我们在给出定理的时候可以慢一点,引导学生去认真理解定理的内容和表述方法。
在要求学生完成一道习题时,李老师强调:线段相等,一定要加上两个垂直才能得出是角平分线的结论,这里笔者有不同的看法,因为整个证明过程中,前面已经用过两个垂直,后面可以不再重复写两个垂直的条件。
当然,从整个一节课来看,李老师虽是新教师,但很稳,很老练,值得肯定,语言清楚,语速较缓慢,板书也很规范。
总之,两位老师年龄虽然不大,但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,至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,相信假以时日,他们会有更出色的表现。
(2014-10-14 14:16:59)
标签: